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知识

白杨礼赞原文归纳整理创作背景是

时间:2024-06-20 作者:本站原创,转载必究 阅读:0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3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收录在《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这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寄托了作者对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的高度赞扬。下面将从文章原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三个维度对《白杨礼赞》进行归纳整理。

白杨礼赞原文归纳整理创作背景是

一、原文概览

《白杨礼赞》原文通过描绘黄土高原上白杨树的形象,展现了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文章开篇便以汽车在高原上奔驰的场景引入,通过对黄土和麦田的描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西北风光图。随后,作者将视线转向远处傲然耸立的白杨树,通过对白杨树干、枝丫、叶子的细致刻画,展现出白杨树的坚韧与挺拔。最后,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北方农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二、创作背景

茅盾创作《白杨礼赞》的时代背景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艰苦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返回内地,受到朱德的邀请前往延安。在这样一个国家危亡、民族存续的关键时刻,茅盾以作家的敏感和深度感受到了北方农民和白杨树之间所共有的抗争精神。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茅盾借礼赞白杨树,表达出了对抗战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此外,茅盾在文中提到的“单调”,也可理解为他对当时抗战形势严峻、生活条件艰苦的一种隐喻。

三、作品鉴赏

《白杨礼赞》不仅仅是一篇描绘自然景物的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时代色彩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描绘,巧妙地将自然美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同时,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讴歌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总结而言,《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是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茅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通过对白杨树这一自然形象的描绘,寄寓了对抗战军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折射出了自己对于时代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篇文章不仅具有艺术上的审美价值,更具有激励人心的时代意义。

下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