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治理国家已经尽心尽力了。观察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像我这般尽心的。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因此而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战争,让我用战争来做个比喻。战场上击鼓进军,兵器相交,战士们丢弃铠甲和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期望您的国民比邻国多了。”
注释及解析: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通过战争的比喻指出梁惠王在治理国家上的局限性。尽管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尽心尽力,但孟子表明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治理应该以人为本,实施仁政,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孟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王道。他认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违农时,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才能使百姓养生送死无憾,这是实现王道的基石。他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培养孝顺和友爱的社会风气,使社会和谐安定。
此外,《寡人之于国也》中提到的“养生丧死无憾”揭示了孟子对民生的关注。孟子认为只有解决了人民基本的温饱和居住问题,以及通过教育提升了社会风气,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这篇短文深刻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他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对后世的政治理念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