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级差通常分为学校志愿分级差和专业志愿分级差两种类型。学校志愿分级差是指在不同院校志愿之间的分数差,而专业志愿分级差则是指在同一院校内不同专业志愿之间的分数差。例如,如果某大学规定了15分的专业分数级差,那么如果一个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未能达到录取分数,其总分将会减去15分,并参与第二专业志愿的排序;如果第二专业志愿仍然无法录取,则可能需要再减去一定的分数参与第三专业志愿的排序,依此类推。

有分数级差的大学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北京的一些著名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此外,在其他省份如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宁夏和***等地的许多大学也在招生录取中实行分数级差制度。
分数级差的作用在于强化志愿的功能性,增加考生填报志愿时的考虑因素,使得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加审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院校和专业。同时,分数级差也削弱了高考分数的绝对作用,使得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现象有所缓解。对于高校而言,分数级差有助于确保他们能够招收到最优秀的考生,同时也给那些并非顶尖考生但对学校有强烈意愿的考生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然而,分数级差制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它可能会导致一些高分考生因为志愿填报不当而失去进入理想院校的机会,同时也可能使得一些考生为了规避风险而放弃选择某些心仪的院校和专业。因此,在实行分数级差的高校中,如何合理设置级差分数,使之既能体现公平性又能保持合理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的来说,高考分数级差是高校招生录取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它对考生的志愿填报策略和高校的生源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外,还需要充分了解各高校的招生政策,特别是有关分数级差的相关规定,以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